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作者:  信息来源: 社科处  发布日期:2018-01-16   浏览次数

 

1月11日,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度工作会议在中山北路校区办公楼小礼堂举行。本次会议旨在回顾2017年取得的工作成绩,探讨在推动产出“十三五”标志性代表性成果、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举措和存在问题。校领导童世骏、杨昌利、方平、李志斌、汪荣明出席会议。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社科创新研究基地/工作室,以及相关院系、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进行讨论交流。会议由社科处处长吴瑞君主持。

 

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伊始,副校长汪荣明从项目立项、成果获奖、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科研经费等方面肯定了我校2017年在文科科研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结合教育部第三轮基地的评估分析结果,指出了各个基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十三五”建设已经近半,成果是整个评价体系中权重最大的指标,标志性成果的产出将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基地一定要提前布局,保障最优秀成果的产出。教育部基地按照“一流”和“唯一”两个标准建设,目的就是要把基地建设成本领域学术高峰、人才高地,我校基地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副校长汪荣明讲话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军,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陈赟,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任助理郭瑞,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周边国家研究院副院长姚昱依次汇报基地工作。根据上一轮评估中发现的建设短板,2017年各基地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在标志性成果培育、国际化建设、智库建设、社会服务、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标志性成果不足、人才队伍结构老化、跨学科力量整合薄弱等问题。吴瑞君在点评各基地2017年工作时指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作为文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要体现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意识,未来应当立足学科前沿,以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重大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十三五”基地总体规划目标,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并在跨学科研究和智库建设方面起到引领作用。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及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各基地负责人及院系领导讨论交流

 

社科处处长吴瑞君主持会议

围绕本次会议所确定两项重要议题——基地标志性成果产出和基地科研队伍建设,各基地负责人以及院系领导在互动环节就当前发展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存在问题展开交流。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介绍了教育学部用国际化推动学科建设的十大战略,他指出,国际化是基地新发展、新提升的重要战略,基地应该通过国际化建设继续保持青春活力、保持学术的引领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从时代背景出发,指出大学智库具有激励学科发展和承担资政的责任,优秀人才对大学瞄准世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并强调了年轻人在团队建设中的重要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国荣介绍了上海市基地挂靠教育部基地的运作模式,指出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管理应该各有侧重,不宜一刀切。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指出,思维方式、做事格局要与时俱进,在基地转型过程中,需要实力,也需要勤奋。此外,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上海市“国际战略与上海发展方向”社科创新基地主任余南平还就基地人员编制等问题展开交流。

 

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参与会议讨论并作总结发言

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参与会议讨论,并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我校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行列,第四轮学科评估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文科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次会议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校成功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以及第四轮学科评估以后的第一次基地会议,各基地要有更加明确的聚焦方向,要有更高的奋斗目标,学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要更好地支持基地建设。未来五年,平台建设将是我校科研发展非常重要的方向,通过平台建设,强调实证研究,强调团队攻关,强调跨学科合作,争取收获更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