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项目“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性”学术沙龙举行

作者:  信息来源: 哲学系  发布日期:2018-07-18   浏览次数

 

79日,哲学系陈立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中国新型现代性建构路向研究”课题组,在哲学系办公楼2102室举办了本课题的第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的主题为“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性”。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汪青松教授、上海社科院哲学所黄凯锋研究员、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学术月刊》副总编姜佑福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孙亮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希、孙辉、汪兵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郑海友四位博士生参加了讨论。

陈立新教授主持第一个阶段的专家讨论。他首先介绍了本次沙龙主题设计的意图,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民族都会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把中国现代性作为课题来探讨,理当需要把中国社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世界历史视野相结合。

汪青松教授主张,理解中国现代性,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内涵、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面临的“马中西”三者间的关系来深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史,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因此,中国现代性必然面临怎样适应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等世界历史问题。黄凯锋研究员认为,通过世界视野来探讨中国现代性,需要关注现代性与启蒙理性、工业革命、民族国家建制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国现代性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有: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融入作为指引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具有典范意义的西方现代性;混合经济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并且引领市场经济;贤人政治在大众政治背景下的合法性问题。姜佑福副研究员认为,从法权的角度讲,历史上有三种权力:暴力、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共产党宣言》所描述的社会,是对上述三种权力的扬弃。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来看,马克思阐述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如何跟当前的共同理想实现理论上的对接,如何处理活劳动和死劳动的关系,等等,这是当前中国现代性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

本次沙龙还安排博士生参与主题讨论,请专家点评,为改进博士生的培养方式、推动博士生的学术研究作一点尝试。孙亮教授主持了这一阶段的讨论陈希认为,作为现代性主导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由个体主义原则和功利主义原则构成,这两个原则都潜在地促进了社会原子化与社会两极化。她从文化解放的路径出发,探究解决现代性困境的方案。郑海友认为,生态危机是现代性的一大症候,围绕如何化解现代性生态危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孙辉主要从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关系、中国现代性研究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论问题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现代性研究的有关理论问题。汪兵从韦伯的“世界史问题”入手结合杜维明关于“东亚现代性”的看法,认为中国现代性的研究要世界历史这一普遍性与中国自身的特殊性相结合。几位专家分别对四位博士生的发言作出点评,特别强调学术研究要有方法论的自觉,尤其是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