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罗鹏谈“翻译中国”

作者:  信息来源: 中文系  发布日期:2018-07-27   浏览次数

 

7月20日下午,美国杜克大学罗鹏教授在闵行校区中文系4330会议室带来一场主题为“翻译中国”的讲座。本讲座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94场暨中文系中融人文学术讲座

罗鹏教授是美国著名东亚文化研究学者,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中国近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港台与海外华文文学与文化研究、性别研究、影像艺术、批判理论等,著有《裸观:中国现代性的反思》、《长城:文化史》、《离乡病:现代中国的文化、疾病、以及国家改造》等。同时他也是译出色的者,译有阎连科、余华、贾平凹、黄锦树等当代作家的作品。

讲座开始,他引用德里达《他者的单一语言》:“我只有一个语言,不过它并不属于我”以说明人类只有凭借语言才能表达自己,而语言总是群体性的东西,在群体的社会出生和被创造的。他意图通过语言来理解中国是怎么回事的,通过语言去理解现代中国。

接着,为了进一步回应“翻译中国”这一主题,罗鹏教授精心准备了六个案例,切入讲题。

他结合自己翻译的阎连科的作品《受活》分析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趣味,“受活”既是书名,又在正文中被当作名词解释来看。阎连科视读者为他者,刻意在阅读上设置障碍,罗鹏教授借此例意在说明,如果一个人不需要凭借絮言就能理解文章,这就是作者的失败。面对着语言的差异,罗鹏教授展示了自己的英译本,接受自己生造了liven一词来翻译“受活”,而不是简单使用pleasure一词进行表述。

接下来,罗鹏教授举作家阿来的中篇小说 《达瑟与达戈》展现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间翻译的样态。藏语中没有“歌唱家”一词,从一种本体论的角度来谈,藏族没有把唱歌作为职业来看待。阿来生活在北四川的多元文化中,可以认为他的写作呈现了汉语、藏语间的转换。

尔后,罗鹏教授依次例举董启章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说明翻译中的“无”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差异性和空格;例举证黄锦树的《“啊拉的旨意”》表达翻译时候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思量;例举的郭小橹 《简明中英情人词典》 展现运用翻译中的错误来体现特殊的风貌,摹写作的挣扎之态。

最后例举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姜峯楠小说的科幻电影《降临》,回到“本体论”的讨论范畴,他的小说在影视化的过程中,外星人的语言文字离我们的汉字更近,他们对史前的想法与线下相反,是超越了某种时间性,跨历史、跨时间,他们的语言带来的功能。

罗鹏教授讲座后,中文系汤拥华教授做了精彩点评和回应。汤教授针对六个案例一一作出解读叮嘱在场的年轻学人们要学好外语